6月21日,我校图书馆、基础教学部联合烟台市作家协会、莱山区作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文学与人生”座谈交流会在图书馆会议室举行。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陶传蔚出席活动并讲话,基础教学部语文教研室全体成员及学校师生文学爱好者共同参与活动。

烟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胡剑华、副秘书长尹浩洋,莱山区作家协会主席姜瑞光、理事马素平,烟台晚报专刊部主任《烟台街》主编赵志杰,知名胶东地域文化博主、抖音《研途看见》账号主理人孙研,《泳经》作者罗福良作为嘉宾来到现场,与师生面对面,针对“文学与人生”的主题,展开了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讨论。
陶传蔚指出,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图书馆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牢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初心使命,着力落实文化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担当。文学是每个人的第二生命,它影响着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突出思想引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规则形塑、美德养成、信仰培育,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烟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胡剑华借助央视热播剧《我的阿勒泰》原著作者李娟的创作经历,讲述了关于文学创作要点,要明确作品的核心,让文学回归情感,让情感回归真挚,摒弃矫揉造作和无病呻吟,言之有物,物有其深,是一篇作品成功的关键。又结合自身与文学的结缘,以及文学对其产生的影响提出,文学可以改变人生。
烟台市作家协会秘书长尹浩洋说,人生是文学的土壤,文学是人生的升华。他历任语文老师、记者、杂志主编、策划师、文化顾问等多个职业岗位,但无论哪个人生角色,他从未与文学脱节,至今已出版《英雄群体—尹浩洋法制新闻作品集》《和平蓬莱》等10余部个人专著,及《图说烟台开埠史》《烟台老街故事(1)(2)》等20余部主编丛书。
莱山区作家协会主席姜瑞光说,文学是精神的高级表达,是一种持续性的情感传承。分享之余,姜瑞光提及了自己的父亲,知名作家姜利国。当年姜利国以一部《金马山的孩子》驰名文坛,开启了一段胶东文学的佳话。姜瑞光表示,文学是根植在他生命里的,他愿意作为一个使者,把文学的种子继续传承下去。
“从未将自己作为一个文学领域的人,在受邀参加本次活动之前,觉得文学距离自己很遥远。但当触及这个话题的时候,忽然感觉文学就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孙研如是说。作为一个知名的文化博主,孙研以自己的事业轨迹为文眼,从第三视角发表了对于文学的见解。《研途看见》立足于胶东古今文化,让文学以一种新的姿态发展传播。
作为一个长期躬耕在语文教学研究领域的园丁,基础教学部语文教研室主任张洁从实际出发,在实践教学与纯文学之间,探寻出了一个科学化、人文化的教育契机。她说,对文学拥有期望和憧憬,是创作的首要前提,而对于文学的感知和素材的敏锐,是基本的人文素养。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作家,但文学所蕴含的道理,和对人生的辅佐作用,是语文教学永恒不变的初衷。
“文学需要载体”,烟台晚报专刊部主任《烟台街》主编赵志杰作了专项陈述,并对选稿用稿条件进行了重点解答。为更好地为作家提供展示平台,《烟台晚报》开辟了《烟台街》板块,设置文学角、人物专访、诗歌港等主题专区,吸纳有生活感悟、文化特色的优秀文学作品,力求打造出胶东地区的文学高地。
莱山区作家协会理事马素平的文学主张是积累、厚积、薄发。她认为,真正的文学没有捷径,唯有多读书,接触更多的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潜在的文学素养,深化自身的文学底蕴,方能下笔如有神。军旅生涯也让马素平的笔风多了几分铿锵和坚韧,在众多文学作品中独领风骚。
问答环节将活动推向了高潮,对于如何破解创作瓶颈、主流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区别、作品的结构设置、人物塑造等多个问题,师生们争相提问,嘉宾们倾囊相授,各位作家把自己的人生秘籍向同学们娓娓道来,既精彩纷呈又深沉厚重,值得大家悉心研读,慢慢品味。
此次文化活动是我校第十五届大学生读书文化节的系列活动之一,也是文学之风在校园的又一次回旋。接下来,图书馆将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系列活动,满足师生不同层次的需求,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形成浓郁的人文与科学氛围。(通讯员、撰稿:李晓玲 秦绪霞 审核:陈守森)